大众网记者 孙瑛娜 德州报道
【资料图】
德州,地处黄河故道、运河之滨,因黄河古称“德水”,取“德水安澜”之意而得名。德州总面积1.03万平方公里,耕地965万亩,人口561万,是农业大市,也是劳动力大市,全市16—6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约有300万。
为了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,德州市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,初步打造形成了新时期东部地区以工代赈“德州模式”。
7月25日,记者先后走进宁津县农产品骨干保鲜冷链物流基地、宁津潘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平原县的中国(德州)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以工代赈项目现场,实地探访以工代赈的“德州模式”。
聚焦试点先行,形成示范效应
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工代赈试点工作,宁津县因参与积极性高、工作基础好、创新能力强成为试点县,并指导建立“1253”工作法。2022年12月,在全省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工作视频交流会上,宁津县作为全省唯一县作典型发言;在今年6月份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上,宁津县受邀作典型交流发言。
在宁津县农产品骨干保鲜冷链物流基地以工代赈项目现场,记者注意到有许多以工代赈务工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。他们有的正在搬运货物,有的手持工具对墙体进行作业,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,为加快项目的建成落地挥洒自己的汗水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据了解,宁津县农产品骨干保鲜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是省重大项目,总投资12亿元,占地300亩。项目建成后,冷藏能力将达到8万吨,并融入新协航集团全国7个基地冷链体系,提供“厂门口”到“家门口”一站式配送。
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为了在满足项目建设的用工需要的同时,助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,宁津县深入贯彻国家、省、市发改委关于实施以工代赈的部署要求,积极推行以工代赈。根据项目实施情况,结合工种需求,明确就业岗位;在项目施工前组织动员群众,与乡镇以工代赈办公室进行对接,全面掌握有意愿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人员情况信息,实现人岗相适的最优配置。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”宁津县对以工代赈务工人员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,坚持智志双扶、鱼“渔”同授。项目开工以来,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次,有效帮助务工人员既鼓了“口袋”,又富了“脑袋”。
聚焦关键环节,形成带动效应
以工代赈的核心就是一个“赈”字。宁津县以“赈”促就业,以“赈”强技能,以“赈”强增收,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,带动农村劳动力,积极组织开展务工人员培训学习,坚持“输血”和“造血”并重。
“我们坚持把以工代赈政策要求落实到项目实施全过程、各环节,真正实现‘以务工代替赈济,用项目推动发展’。”在宁津县张宅闸改建以工代赈项目现场,宁津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项目情况、工作方法、亮点成效等情况。
据介绍,宁津县张宅闸改建总投资1100万元,主要建设内容为改建张宅节制闸1座,闸上下游渠道衬砌852米。项目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,6月底已完工,项目的建成,进一步提升了宁南河引蓄水能力,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工程保障。而同样是水利以工代赈项目的宁津县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总投资7632万元,主要建设内容为实施土石方清表、开挖、回填、转运、管线铺设、安装等水利工程,对村内供水管网进行改造,施工地点集中在农村。
这两个项目一个涉及农业,一个涉及生活,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。把以工代赈同民生工程有机结合,实现民生工程加速推进、群众收入大幅增加“双向提升”,用老百姓的话说,自己的事自己干,不但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,心里也舒坦。
该项目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,6月底已完工。项目深入了所在地的周边村庄,在土石方清表、开挖、回填、安装等环节,吸纳了很多就近的闲置劳动力,真正实现“把老百姓自己的事交给老百姓自己干”。
聚焦机制创新,形成推动效应
在德州,平原县也是以工代赈项目的有力推动县。平原县按照国家和省、市安排部署,探索建立了五项机制即领导协调机制、项目谋划机制、劳务动态管理机制、宣传培训机制和报酬落实机制,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以工代赈助民就业共富之路。
位于平原县的中国(德州)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,是全国第二家以农业食品创新产业为核心的国家级园区,是部省共建项目。目前园区内共推广实施中国(德州)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道路工程建设和德州市数字农业示范区2个以工代赈项目。在项目建设中按照“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、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”的原则,提供多种务工岗位。
平原县以工代赈的创新典型做法还有很多:平原县桃园街道建立“1234”工作法落实以工代赈政策;三唐乡以“企业办+人社所+区域党建联合体+村党支部”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……这些举措无一不实现了留守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增收,在助推各领域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,促进了农村基层,特别是新型社区的治理。
以工代赈既是“国之大者”,也是“关键小事”。对于群众而言,以工代赈所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,更是对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。德州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宿胜表示,下一步,德州市将把全国东部地区以工代赈“德州模式”走深走实,让“德州模式”更具鲜活性、操作性、推广性。
标签:
